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話說埔鹽

社區發展

出水社區

社區簡介發展與營造之美地方特色

出水(社區)村街道簡圖

 

*社區簡介:

      出水村位於埔鹽鄉東北一個小村落。施琅平復台灣後,清廷仍繼續實施「海禁令」,但有些豪族巨富已到台灣招工買牛引水闢地成為「墾首」。如施琅長兄施東(啟秉)於西元一六九七年定居彰化開墾彰化平原。西元一七○八年兒子施世榜由鳳山回彰化繼承父業為「墾首」。繼承後深感開發和水利應齊頭並進,因漢人在大陸早已發展水稻精耕技術需依賴水利。翌年引用濁水溪開發八堡圳(從二水到鹿港經過彰化境內八堡而得名),並於西元一七一九年竣工。為開發「埔鹽莊草地」就在鹿港溪(今員大排)南港地方興建一座簡易攔水壩,在溪床釘上木椿或竹椿再覆蓋砂包,把溪水引進水溝東邊地勢較高流經一千五百公尺西邊十六甲(地名)設制水閘,水剛好能流入田裡灌溉。由於分水汴水量很多可分出五條給水溝:瓦埠溝、中圳、南圳、剌仔溝和四分溝。流經西埔鹽灌溉農地。「出水溝」因位於分水汴五條圳溝出水口而得名—「出水溝」,在台灣光復前合併於真子村,光復後才創立新村為「出水村」。
(本單元內容摘錄自施見德著作之「探索埔鹽:埔鹽鄉史蹟源流」一書)

 

*發展與營造之美:

      出水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九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,由村長陳秋城擔任召集人,號召村內人士共同成立,並榮任第一屆理事長,致力於社區之發展與成長。
      第二屆理事長吳炳源,第三屆理事長由陳秋城接棒,未來在各理監事的協助下,期能將社區營造帶入更高境界。

出水社區口袋公園一隅
出水社區口袋公園一隅
 

 

*地方特色:

      台灣因敬天法祖,信仰的神明很多。因渡台祖先來台時航海船隻簡陋,經過黑水溝(指台灣海峽)非常危險,先民渡台時攜奉故鄉神明,祈求保佑能安全渡過黑水溝,到達台灣定居後就把神明和祖先公媽牌共同奉祀於廳堂,早晚向神明祖先焚香祈求庇佑子孫平安、發財。後來蓋廟宇便利村民祭拜,使村民能互助合作、慎終追遠,本村廟宇介紹如下:
*龍水宮
      本廟供奉主神是「天師公」是埔鹽大厝內渡台始祖陳長偕同五兄弟從家鄉(福建省南安縣溪美鎮長富村)攜奉來的神明,後再分靈供奉於本宮。鄉內大厝內,出水村庄頭、庄中、真子村公館、埔尾等五大聚落加上住溪湖鎮湳底里,在大陸是同一祖先,雍正年間五兄弟一起渡台到台灣的後裔,在大陸都是供奉「天師公」,渡台定居後,每年農曆正月三日,兩地後裔子孫都遵照習俗互相迎送「天師公」。陣頭和隨香熱鬧非凡,一直流傳至今從未間斷。墾殖初期施姓為了擴大墾區,在嘉慶年間發動一次大規模侵佔,陳姓有意放棄這塊士地,此時「天師公」顯聖,讓村民怎樣恭請都請不起神尊,村人意會到「天師公」叫村民鎮靜同心協力抵禦外侮,終於擊退施姓侵佔,以後村民對天師公信仰更加崇敬香火更興旺。未建廟前「天師公」是在各聚落公廳輪流供奉深感膜拜不方便,民國六十年士紳陳下提議建廟,幸蒙村人全力支持,借表慎終追遠並宏揚祖德。建廟後不但可以把村內神明一起供奉,又可做村民集會場所。公推陳下為建廟主任委員正式開基動工,九月奉厝諸神並請「天師公」為主神,並恭請村內神明有媽祖、太子元歲、溫府、謝府、金府等三千歲各神明入殿供奉。因祖籍福建省家鄉供奉「天師公」廟宇是「龍水宮」,故本村新建廟宇也沿用家鄉「龍水宮」之名,以緬懷祖恩之情。
*中華寺
      位在本村大湖,一座佛教修行處,平時有二十餘位比丘尼在寺中修行。寺中環境非常幽雅清靜,已成為佛教聖地。平時歡迎信徒到寺中安修參拜。
      中華寺本來是埤頭鄉豐崙村民陳天從在光緒年間興建的大廈,佔地三千五百坪,陳天從往生後由兒子福仁、福義和福禧三兄弟繼承。民國二十八年為興佛法,贈給日本人淨土宗老僧,於農曆七月二十日安座,舉行開山典禮,初名「長禪院」,後改為淨土宗教會所。台灣光復後再改為「中華寺」今日佛寺規模是民國七十年由住持明虛法師發起重修整建。本寺大殿供奉釋迦牟尼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及觀世音菩薩。重要節慶有農曆四月八日的浴佛法會,七月十五日的于蘭盆會及十一月十七日的阿彌陀佛誕辰,為信徒祈福消災。

「龍水宮」
「龍水宮」
「中華寺」
「中華寺」
 
最後異動時間:2023-07-26 上午 10:05:39
TOP